二战前期法国为何六周就投降?因为他们被“思想武器”打败了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民族的精气神已经垮掉了。
毕竟,一个有理想信念的民族可能被打败、但绝不可能在六个星期内就被打败。
法国人的失败,实际上是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自由思想、在历史实践中的一次彻底失败。
18世纪兴盛于法国的启蒙运动,发明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一大堆时髦概念,成为欧美现代社会的观念基石。
这些概念看上去非常复杂,但道理其实很简单:殖民掠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让很多欧洲国家一夜暴富,敢于冒险的平民也能挣到比贵族还多的钱,老百姓不再像中世纪时期那样、需要依靠贵族提供的土地和资源来养活自己。他们看贵族老爷们越来越不顺眼,想发明一套说辞把这些寄生虫铲除掉。
毕竟钱不是靠他们挣的,分赃时这帮贵族老爷们还想拿大头、还一副高高在上理所当然的样子,这谁受得了?
这就像一个集体公司转型成了私营公司,业绩都是前线经理们拼出来的,而各层领导还做着集体时代高高在上的美梦。
这谁受得了?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只是新兴资产阶级为铲除寄生虫、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发明的说辞而已。
这其实一点问题都没有,毕竟在咱们中国古代,造反也不是“揭竿而起”这么简单粗暴,总得编点理由,比如什么天上掉下块石碑、鱼肚子里发现个天书之类。
通过这个借口把贵族推翻,扶持创造利润的实干家上位,在新的规则里更合理地分配利益,这一点问题都没有。
问题是,法国人竟然把这个“借口”当成真理了。
法国大革命取得初步成功,老贵族们人头落地,实干家们在政治和经济上全面翻身,这让冒险家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好处。
法国在当时是仅次于英国的殖民大国,用几倍殖民地资源养活自己,这才是他们能过上暴发户生活的根本原因;
但奇怪的是,大多数法国人民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好生活源于好思想。
他们认为,是“自由、平等、博爱”三大思想神器,成就了法兰西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这种认知上的巨大偏差,给法国人带来了巨大的折腾。
启蒙运动之后,法国陷入长期的群体性拧巴状态——既想过人上人的好日子,又不愿意像普鲁士那样励精图治。
他们认为,伟大的法兰西拥有光芒万丈的思想,靠这个就够了。
你还不能指责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要搞点革命,不管多大的领导,分分钟让你人头落地。
因为法国人觉得自己高大上的思想绝不可能出错,如果在现实中碰壁了,那肯定是领导不行,先杀了再说。
这种“群体性不劳而获妄想症”,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道奇观。
按理说,“自由平等”和“共和国”才是绝配;但稍微翻一下历史,就会发现法国自大革命后,最风光的时期都是帝国形态。
拿破仑们非常明白,想让三千万法国人过上“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就必须征服世界。
毕竟,没有足够的殖民地来供养自己、没有高高在上的物质优越感,拿什么让国内那几千万巨婴们满意?
但是征服世界是需要实力的,思想滑坡的法国人怎么可能有这本事?
所以,从法国大革命到二战,法国人一直在帝国和共和国之间来回折腾。
本来,拿破仑借助大革命之后高昂的民族激情,已经统一了大半个欧洲,是最能满足法国巨婴们的天选之子;
但是无奈拿破仑太了解法国了,他知道要管理好这样的法国、必须得当上世界老大才行。
把全世界最肥的殖民地都抢过来,才能供养法国人心中的“自由平等”。
这,英国能答应吗?其他国家能答应吗?
所以,拿破仑失败之后,法国这个国家基本就废掉了。
因为所有人都看到了你的野心,还有你这几千万巨婴欲壑难填的躁动。
拿破仑之后,法国政府一届不如一届,人民也越来越不满意——他们继续折腾,不断换人,从来没有反思过是不是自己脑子出了问题。
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到1940年6月法国投降的这70年中,法国共换了100多个内阁,平均8个月换一个。
法国投降前十年,他们更是换了24届内阁,平均5个月换一轮。
既然在物质上没法“自由平等”,没法成为文明世界的标兵,那咱没事换一换人、体现一下任性选举的优越感还是可以的吧?
在偏激思想的指导下,法国越混越惨:
从18世纪的那个欧洲大陆霸主,逐渐沦落为欧洲群殴的对象,输掉了与德国的竞争,最终只能和英国结盟,成为英国大陆平衡政策的牺牲品。
虽然我们现在谈起法国,总是觉得有点搞笑,隐隐还带点轻蔑,感觉这个国家也就比意大利强那么一点点——这还是得益于老祖宗留下的家业足够大。
但有一点,咱们必须得竖大拇指。
那就是法国人还真是个倔强的民族,他们一直到今天,他们依然在坚持自己的信仰。
这太牛了,有信仰的人不应该被嘲笑。
在这里必须强调下:不是说“自由平等”不对,在一个合理的系统中,自由平等肯定是必备的一个要素。
错的不是“自由平等”本身,而是试图对复杂世界进行简单归纳的“单极管思维”。
在近乎偏执的自由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大革命以来,法国人逐渐把“民族”这个词给抛弃了——因为这个词与“自由平等”从根本上就是矛盾的。
对于法国人而言,你跟他说“捍卫自由世界的尊严”,那是可以的。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就是觉得德国过于膨胀的民族主义侵害了欧洲自由,所以打起仗来倍儿有激情。
一战结束后,法国人非常失望——虽然自己打赢了,但是作为主战场死了这么多人,60%二三十岁的青年人都成了炮灰,最终德国还是那个德国,自己啥也没得到。
说好的人上人的好日子呢?说好的欧洲灯塔的崇高地位呢?
这么打仗,我们法兰西人思想巨人的优越性完全没有得到体现啊。
第一次世界大战,拿掉了法兰西巨婴们最后一根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除了为理想而战之外,还能为什么而战呢?
那自然是为民族生存而战!对大多数国家而言,这是本能,不需要多解释的。
可惜法国人不信这一套,他们压根就不懂“民族精神”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据说在德国开战之前,法国人的飞机月产量最少的时候只有三十几架,因为他们要八小时工作制,要准点下班。
为保家卫国而奋斗?对不起,这是不可能的,别说流血牺牲了,就是加班也不可能。
多一分钟都不行,我还得回家享受自由生活呢。
理解了这个思想背景,我们才能真正看懂法国人民在二战前后的各种神奇表现——
1938年,达拉第签署绥靖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回国,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当英国轰炸机准备起飞去轰炸意大利时,法国人竟然把车开到跑道上;战争开始后,首都巴黎直接不设防,理由是害怕美丽的街道被德国人打烂了;丘吉尔劝法国人打游击,得到的回应是,打游击会受伤的……
法国人开展工业革命只比英国稍晚,本是世界霸权的有力争夺者,起码当一个欧洲大陆的领头羊,还是没有太大问题。
可惜法国人心态崩了,走进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死胡同里,自己把自己忽悠得不能自拔。
法国人并不蠢,他们在思想的创造性上,是货真价实的光芒万丈,甚至说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思想的领头羊,也毫不为过。
他们其实反思过这件事,对德投降的法国总理贝当就曾表示:要尽快投降以便教育国民,把“自由、平等、博爱”改成“勤作、爱国、爱家”。
贝当虽然是法国的罪人,但他其实挺懂法国人的。
他深刻知道,只要法国人继续喊着“自由、平等、博爱”,法国就不可能在欧洲大陆站得住脚。
当然,这是从法国的角度来分析的。换个视角,英美如何理解这件事呢?
英美巴不得法国人继续“自由、平等、博爱”——法国人永远活在巨婴的世界里出不来,欧洲大陆不就任英美摆布了吗?
今天,你如果拿着这篇文章的逻辑去问问法国人的意见,他们肯定是接受不了的。
他们会说:人家美国不也“自由、平等、博爱”吗,美国那么成功,说明我们的思想没错,只是我们没有华盛顿、罗斯福而已。
其实,美国人的榜样并不是孟德斯鸠,而是拿破仑。美国人实现了拿破仑的理想,用大半个世界来供养自己极少数国民。
产生于启蒙运动的自由思想,对真正的帝国而言,是维持国民优越感、建立世界影响力的神器。
但是对其他所有国家而言,这就是瓦解民族精神的慢性毒药。
八个字,成就自己,搞垮对手。
不得不说,“法式自由”与“美式霸权”,还真是天生一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