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10亿的潭酒要卖身,到底困于什么?
赤水河酱酒黄金产区,一场“产能巨头卖身”的戏码正在上演。年产能3.5万吨、总储能8万吨、老酒存量4万吨的潭酒,曾是仅次于茅台、郎酒的行业老三,如今却以10亿元年营收(占酱酒行业0.4%)的“市场侏儒”身份寻求转让。这场“吨位≠地位”的悖论背后,是酱酒行业从“品类狂欢”到“品牌血战”的残酷转型。
一、战略摇摆
从“真年份革命者”到“价格战囚徒”
2014年,潭酒以“真年份革命”震动行业:首创“酿造年份+灌装年份”双标注法,成为首个获中酒协认证的企业。其主力产品“紫气东来”曾以598元建议价对标郎酒红花郎,被视为酱酒高端化的标杆。
转折出现在2024年:在酱酒产能过剩(80万吨产能 vs 40万吨需求)、价格倒挂(普遍20%-30%)的冲击下,潭酒突然转向“百元酱酒”价格战。“紫气东来”实际成交价跌破450元,渠道利润压缩至5%以下,经销商被迫“卖一瓶亏一瓶”。这种“高端化未成即降维”的操作,直接导致品牌价值坍塌——原有中高端客群流失,大众市场又因“性价比”标签难以建立忠诚度。
二、治理困局
混合所有制下的“双头马车”
潭酒的股权结构堪称“先天缺陷”:大股东川喜实业(69.28%):跨界资本布局房地产、零售,更倾向短期回报;二股东古蔺县财政局(30.72%):地方政府要求聚焦酒业以拉动经济。
矛盾集中爆发:2024年1.1亿元“酒旅融合”计划与基酒扩产之争;2023年2万吨产能扩建因国资审批延迟半年,错过市场窗口期。
这种“民企基因+国资监管”的混合模式,在行业调整期暴露出致命短板:战略决策低效、资源错配、管理层激励缺位。对比洋河混改后通过“管理层持股+战投引入”激发活力,潭酒的治理结构更像“戴着镣铐跳舞”。
三、渠道泡沫
互联网化的“甜蜜陷阱”
潭酒曾以“3015战略”(0打款、0压货、0窜货)自豪:12万家终端网点覆盖全国,数字化直营模式被视为行业创新。但繁华表象下暗藏危机。低效扩张:单店年均销售额仅8000元,不足茅台终端效能的1%;成本反噬:物流成本占比从5%飙升至12%,侵蚀净利润;价盘失控:主力产品建议价598元,实际成交价跌破450元,渠道信任流失。
互联网化非但未解决传统酒业痛点,反而陷入“重流量轻质量”的怪圈——12万家网点中,超60%沦为“僵尸店”,仅承担库存转移功能。
四、品牌断层
60年基酒思维的“路径依赖”
白酒行业已进入结构性调整的深度期,消费分级与价格倒挂并存,产生过剩与消费下降同在,中小酒企生存空间压缩。作为“隐形酱酒大王”,潭酒曾为全国180家酒企供应基酒,但这也使其陷入“幕后英雄”的角色固化:
缺乏直面消费者的经验:品牌化转型后仍沿用“高性价比”逻辑,错失高端定价权;
文化叙事缺失:对比郎酒“庄园酱酒”、习酒“君品文化”,潭酒的“真年份”仅停留在技术标签,未能转化为情感价值;
产区价值浪费:与茅台、郎酒同处赤水河黄金产区,却未构建差异化叙事,“天地一口锅”储酒环境沦为口号。
五、酱酒下半场的生存法则
潭酒的困境,是酱酒行业从“产能驱动”转向“品牌驱动”的缩影:
1 吨位≠地位:没有品牌溢价的产能只是库存负担,茅台、郎酒的文化叙事才是核心竞争力;
2. 战略定力>短期投机:国台持续深化“通文化”、金沙依托华润渠道稳步全国化,证明长期主义才能穿越周期;
3. 治理结构决定命运:混合所有制企业需破解“双重目标冲突”,警惕跨界资本将酒业板块异化为套现工具。
结语、白酒江湖,只敬真狠人
潭酒的教训警示后来者:在酱酒“从品类红利转向品牌血战”的新周期里,单纯的产能规模已无法构筑护城河。唯有通过“文化赋值+精准定位+渠道共赢”构建系统竞争力,才能实现吨位与地位的统一。正如行业观察家所言:“白酒江湖不同情醉汉,只敬真狠人。”这场卖身戏码,或许正是酱酒行业深度洗牌的序章。
你认为在酱酒品类‘大者恒大,弱者出清’的时代,中小企业还有逆袭机会吗?
(转自:酩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