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护病房
维基百科中的医学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如需获取医疗帮助或意见,请咨询专业人士。详见医学声明。
重症监护室(英语:Intensive Care Unit,缩写:ICU),香港译作深切治疗部,新加坡、台湾译作加护病房,是医院内为需要高度密集医疗照料的重病伤患所特设的病房。为避免来自外界的干扰及感染,加护病房采用密闭式设计,对访客入内及会面时间皆有严格限制。加护病房内设有诸多设备与仪器以随时监测患者的身体变化,并由医疗人员24小时轮班照顾。
“ICU”的各地常用译名外伤病人使用的加护病房中国大陆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病房[1] 港澳深切治疗部、深切治疗病房、加护病房 马来西亚加护病房 新加坡加护病房 台湾加护病房
加护病房的概念最早是由位于德国汉诺威的达特茅斯·希区考克医学中心(英语:Dartmouth–Hitchcock Medical Center)的外科医生威廉·莫森塔尔所提出。第一间重症监护室由丹麦医学家比约恩·易卜生于1953年建立。
目录
1 种类
2 加护病房症候群
3 加护病房医疗团队
4 参考文献
5 延伸阅读
6 外部链接
种类
编辑
加护病房依医疗科别及伤病种类设置,以达专业分工、资源有效利用的目的,但各医疗院所皆依各自实际情况设立,名称也不尽相同,迄今未有标准规范。常见的加护病房有:
以病理分类:
心脏加护病房(CCU)
内科加护病房(MICU)
外科加护病房(SICU)
烧烫伤加护病房(BICU)
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
心外科重症监护室(CSICU)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
产科重症监护室(OICU)
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
器官移植重症监护室(TICU)
肾病重症监护室(UICU)
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
心肺重症监护室(CPICU)
以年龄分类:
新生儿加护病房(NICU)
儿童深切治疗部(PICU)
成人深切治疗部(ICU)
老年重症监护室(GICU)
加护病房症候群
编辑
加护病房症候群(英语:ICU Syndrome)是指由于加护病房的封闭式环境及其间进行的医疗行为而对患者身心所产生的影响。常见的症状有:
面对死亡,产生不安、恐惧与焦躁;也会受到家属同样心情的影响。
对于必要束缚感觉压力。 (注:加护病房为防止患者迳自拔除管线,会在家属同意下捆缚双手)
位处长时间照明的室内,渐失时间概念。
麻醉及手术后精神压力引起的幻觉与错乱。
加护病房医疗团队
编辑
加护病房医疗团队包括:[2]
主治医师
各科专科医师
住院医师
呼吸治疗师
专科护理师
护理师
营养师
药师
社工
个管师
医事检验师
医事放射师
物理治疗师
职能治疗师
语言治疗师
参考文献
编辑
^ 李澈. 第四批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发布. 中国教育报. 2016-06-22.
^ 高雄榮總重症加護.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4).
延伸阅读
编辑
Lois Reynolds; Tilli Tansey, eds. (2011), "History of British Intensive Care, c. 1950-c. 2000"[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llcome Witnesses to Contemporary Medicine, History of Modern Biomedicine Research Group, ISBN 978-0-902238-75-6, Wikidata Q29581786
刘俊颖:《生命现场 - 深切治疗部救护实录》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加护病房
达特茅斯·希区考克医学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香港危重病学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