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杯女主持人 > 袁世凯:枭雄的宿命与历史的审判

袁世凯:枭雄的宿命与历史的审判

世界杯女主持人 2025-06-23 14:33:37 2793

1895年12月,袁世凯受命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他采用德国陆军军制对原有定武军进行大胆改造。他一方面采用德国和日本军队建制,实行步、骑、炮、工程等诸兵种协同作战的操练办法,打破了中国旧军队军种不分的老框框;另一方面,他打出“强兵御侮”的旗号,教育广大官兵要立志“上为国家御侮,下为生民除暴” 。同时,他要求地方官保护和优待军属,解除士兵的后顾之忧。此外,他还着手兴建各类军事学堂以培养军事人才。从营制、装备、训练、机构和军事学堂来看,新建陆军实为我国陆军近代化的先河。

他还首创“军警分离”,推动巡警制度,成为中国警察近代化的开端。黄兴甚至称他为“中国之华盛顿”,虽有夸张,却可见其影响力。

早在直隶总督任上,袁世凯就提倡发展工农业生产,开办银元局发展金融事业,并亲自督修京张铁路。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又提出“民国成立,宜以实业为先务” ,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先后派人参加万国权度大会、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际经济活动,既开阔了国人的经济视野又有助于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此外,他还提倡国货并力图扩大国货销售市场。总之,在袁世凯执政前期,整个社会的创业热情是非常高的。短短几年时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 。这对近代工商业的较快发展无疑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他主导修建京张铁路,引进外资发展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这些举措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基础。美国外交官马慕瑞评价他“敏锐且具改革视野”,而鲁迅则因袁世凯重视教育,罕见地对其表示认可。

1912年,袁世凯以政治手腕迫使清帝退位,避免大规模内战。孙中山曾称他为“民国之友”,认为其“真能办事,气度不凡”。然而,这一“和平过渡”的背后,也暗藏权力交易的阴影。

他签订“二十一条”饱受诟病,但胡适认为已是“弱国外交的胜利”;他强硬维护西藏、蒙古主权,却又依赖列强支持。这种矛盾,正是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袁世凯一生中走错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其致命败笔,是1915年的称帝闹剧。

袁世凯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

学者观点不一。费正清认为他“被野心蒙蔽”,但也可能出于对国情的误判——他坚信中国需强人统治。而民间传说中,他早年写下“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的对联,早已暴露称帝野心。

从称帝到取消帝制仅83天,袁世凯在举国声讨中忧愤而终。

对于袁世凯称帝这件事,历史上几乎都是一边骂倒。袁世凯称帝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是咎由自取。

李大钊嘲讽他“伪造民意而亡”,章太炎更直言其“逆历史潮流”。这场闹剧不仅葬送个人声誉,更导致军阀混战的乱局。

尽管袁世凯的一生始终处于争议漩涡,历史对他的评价呈现撕裂状态,两极分化的标签十分明显。但是,作为一代枭雄,袁世凯的权术与性格,为后世留下无数谈资。

袁世凯的17子22孙中,最耀目的是孙子袁家骝——世界级物理学家,为中国的无线电事业倾尽心血。这种反差,仿佛隐喻着袁氏家族的复杂命运:祖辈的争议与后辈的救赎。

袁世凯的一生,是近代中国转型的缩影。他的权谋与改革、野心与局限,皆源于那个新旧撕裂的时代。

正如加拿大史学家陈志让所言:“若他在1911年结束政治生涯,评价或将不同”。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但今日重评袁世凯,绝非为其翻案,只是破除“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偏见,而是透过争议,更深刻地理解一个民族在现代化阵痛中的挣扎与抉择。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 唐德刚《袁氏当国》

2.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3. 陈伯达《窃国大盗袁世凯》

4. 顾维钧回忆录

5. 鲁迅杂文与相关史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5 冲击世界杯_2002韩日世界杯 - 0534pos.com All Rights Reserved.